腹部手術后腹腔形成的粘連可導致各種并發癥,也是再次手術并發癥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同時粘連又是組織愈合機制的一部分,是一必然過程,否則組織將不能愈合,所以,將粘連控制在適度范圍而不防礙正常生理功能是外科醫生長期以來的努力目標。本文分析了本院十例使用生物可吸收醫用膜防止腸粘連的患者的臨床試驗資料: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病人共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6.6歲。術式包括: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例,闌尾切除術1例,胃癌根治術2例,結腸癌根治術2例,嵌頓疝伴小腸壞死行小腸切除1例,膽囊切除術后膽道結石復發行膽道探察術1例,切口疝2例。其中后3例病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腸粘連,并在術中同時行局部腸粘連松解術。
2、 使用方法:
使用適當可吸收醫用膜,手術完畢時,取略大于創面的生物可吸收醫用膜覆蓋于創面和切口下縫合固定。術后病人均不使用任何可促進或抑制腸蠕動的藥物。
3,觀測指標:
(1)術前及術后3天、7天復查血常規、凝血酶源時間和APTT。術前及術后檢查生化常規(肝腎功能)。(2)腹部癥狀、體征及生命體征的觀察,包括有無腹痛及局部壓痛,血壓及體溫的觀測等。術后有無腸梗阻。(3)腸蠕動恢復及腸道排氣時間。(4)切口及吻合口愈合情況。(5)有無過敏反應(存在持續寒顫、高熱及皮疹、休克而排除了其他原因者)。
二、結果:
本組病人術后恢復良好。術前、術后生化常規指標未見明顯變化。血常規在術后3-5天內恢復正常。手術前后相關凝血功能指標均在正常范圍。術后生命體征平穩,高熱(T>38.5℃)持續時間不超過2天。無腹痛腹脹出現,未發現腸梗阻證據。術后切口均為甲級愈合。無吻合口瘺或吻合口腸梗阻存在。治療期間亦無皮疹等過敏反應出現。10例患者恢復腸蠕動的時間平均為26.2±3.2小時,肛門排氣時間平均為55.2±6.2小時,都在正常范圍內。
三、討論;
獲得性腸粘連多發生于腹部手術后或由于腹腔內炎癥,創傷,出血,腫瘤及異物所致。其發生可能與個人體質有關,也可能與局部的狀態有關。當腹腔內臟器受到損傷或發生炎癥后,局部將有水腫,充血,釋放組織胺,多種激肽與其他血管活性物質,大量纖維素滲出并在漿膜上形成網絡狀物。3小時后即可形成粘連。其中大部分為纖維素性粘連,在數日內即被吸收,但部分有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向內生長,則形成纖維粘連。
腹腔內形成粘連可引起粘連性腸梗阻,盆腔疼痛和女性不孕等并發癥。其中粘連性腸梗阻占所有腸梗阻的40%-60%,而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更占其中的80%。雖然大部分患者能夠通過非手術治療使病情緩解,但易反復發作,不能根治,影響了生活質量。而對于必須手術治療的粘連性腸梗阻或需要再次手術的病人,粘連將明顯增加手術并發癥。國內黎介壽等報告,在66例短腸綜合征病人中,因廣泛分離粘連致損破腸管嚴重而不得不切除小腸者占1/3。
四、結論
顯然,僅依靠嫻熟的外科操作技巧不能減少術后粘連的形成,隨著對粘連形成機制的深入認識,預防粘連形成的措施也逐步更新換代,以生物可吸收醫用膜為代表的生物屏障物質就是其中一種安全有效的預防措施,其作用機理是將有炎癥的或損傷的腹膜與周圍組織隔離開來,組織周圍組織中成纖維細胞對創面的入侵,而長達12周的降解時間能保證有效隔離直到間皮細胞修復完成,從而達到預防粘連形成的目的。由于生物可吸收醫用膜的降解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可通過呼吸及體液排出體外,故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本組10例病人使用生物可吸收醫用膜,從術后觀察看,該膜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均無明顯影響,其相容性較好,無明顯過敏反應和排斥反應。同時,生物可吸收醫用膜的使用并不影響吻合口和切口的愈合,而患者的腸蠕動恢復時間、術后排氣恢復時間也都在正常范圍內,10例病人中未發現有任何不良反應,其安全性能可靠。